|| Joy說書╭📚⊙v⊙”╯
《創傷照管:照顧別人的你,更要留意自己的傷》,究竟出版社
⊙為何推薦這本書?
接觸創傷知情照護之後,最有感覺的就是對於工作者的照顧部分,我們往往將自我照顧的議題歸到個人,而不會對此有太多的介入,然而在認識創傷之後,了解創傷影響範圍和程度之後,我們更需要有意識地打開視野,將每個人的經驗納入一個整體,在不同層次提供有效的支持,建立一個滋養的環境,讓工作者與組織皆可以永續。
Joy是一個社工師,在執業過程與創傷交流的經驗非常之多,但當時Joy不明白創傷,也不明白這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但是曾經聽過「社工好像都不喜歡生小孩」這種說法,但身邊還是滿多夥伴結婚生子,這真的很見仁見智。然而在看了這一本書之後,我好像隱約明白了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說法,因為絕望、麻木和慢性疲勞等...很有可能勸退我們很多事情,以及淺移默化了我們很多價值觀。
⊙本書在說什麼?
這本書先提出一個創傷照管的概念,讓大家理解任何面對他人或地球苦難、痛苦與危機的人,都需留意到這些傷痛對個人、機構與社會的影響,從這三個層面中更會看到我們處於一個整體之中,沒有人是孤島,我們是環環相扣的。
-
創傷接觸反應
- 感到無助、絕望
- 永遠覺得自己做的不夠多
- 過度警覺
- 創意下降
- 無力接受複雜的資訊
- 簡化問題的嚴重性
- 慢性疲勞、身體疼痛
- 無力聆聽、刻意迴避
- 脫離現實
- 感覺自己別無選擇
- 罪惡感
- 恐懼
- 憤怒與憤世嫉俗
- 無力同理、情感麻木
- 成癮
- 自大:因工作而自我膨脹
我們在工作生活中見證或分享他人的創傷後,為了對抗創傷遺留的影響,在自覺或無意識的狀態下,發展出眾多應變策略。例如:麻木情緒、刻意迴避、身心疲憊或創造力下降等等,這都是自然的反應。作者整理上述16種創傷接觸反應,不過,有些人可以很快速接受;有些人在有或沒有之間猶豫或感到不適;更有些人是擔心承認自己有創傷接觸反應是不是不夠專業。而這本書提供了一個畫面,並舉出許多的故事,讓讀者可以理解這些反應在個人、組織與社會中會怎麼呈現,藉此讀書也讀自己。
-
由內而外開始改變
面對問題就是改變的開始,當我們去了解自己或他人的過程,我們就在練習探索更深層的事物,這個時候需要多一點耐性,仔細傾聽,學習回應,照顧到自己和他人。
Joy認為每個感覺都是真實的,而且覺得自己曾有至少12種反應,每個反應的強烈度都不同,承認這些對我來說是個寶藏,因為這些反應讓我了解自己發生了什麼事情,並且在過程中練習和這些行為反應共處。
這讓我遇上有類似反應的夥伴,例如感到自己做不夠的同仁,我知道我該怎麼樣回應,讓他放鬆一點,因為我曾經也這樣過;在遇上慢性疲憊的同仁,我會邀請他在工作休息時透過一些小事情,幫自己充一點電;而當遇上無力同理的夥伴時,我不會這麼快質疑對方,而是我嘗試理解,並邀請對方要好好覺察及照顧自己。
-
找到適合自己的創傷照管方式
作者結合了東方水火土氣的概念,提出五種方向提供給工作者重新思考自己的工作狀態,並舉例個人、家長、組織領導者等不同角色,如何在自己的工作生活裡面照顧自己,進一步地推動組織系統性的變革,這些例子更提供我們多元的可能性,思考如何融入於助人工作中。
書中有滿多的提問,可以讓進行自我對話,整理讓人更為篤定。篤定的氛圍會影響工作狀態,因為自己漸漸不錯了,同時也會希望身邊的人過得好,更希望主管機關、組織單位。真心期待有更多人來理解創傷接觸反應、更理解替代性創傷,並將這些概念和需求放進組織規劃中,讓助人者與組織成為一個共同體,在這個助人工程裡面雙贏共好。
⊙結語
工作者和管理者藉由16種創傷接觸反應的覺察,幫助自己以更大的視野來看目前的困境,理解之後辨識出自己或團隊的限制和優勢,重新調整我們回應個人、組織和社會方式,在過程中練習平衡工作與生活,讓助人工作可以永續。
看完之後很希望助人工作者都可以透過這本書讀自己、讀生活,並在停下來面對困境時,給自己一些空間,充飽電再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