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E研究與測驗
當年的傷正影響當下的身體
此研究在1995-1997年蒐集了超過17,000多名成年人,他們在兒童時期的負向逆境經驗,如是否遭到身體虐待、長期忽視、看護者濫用藥物或精神疾病、家庭經濟困難等經驗。
於1998年童年逆境研究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Study(簡稱ACE)正式發表,結果指出受試的對象(多數為中產階級的白人,且多數有大學教育程度)中有六成的人至少有過一種的童年逆境經驗,近1/8的人擁有四種以上,指出了童年時期經歷創傷是一件普遍的事情。
更進一步分析出ACEs分數較高者,相較於1分以下的人,有比較高的機率得到心臟病、肝病、癌症、憂鬱症等疾病,也有較高比例會有肥胖、飲酒議題、物質濫用、社交與情緒障礙、自殺傾向、性傳染病或是心血管疾病等等。
美國疾病管制和預防中心也指出「不論是消極或者是積極的童年逆境經驗,皆對於未來受暴力及潛在的犯罪行為、人的身心健康和機會產生巨大的影響,這是一個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
創傷復原不分你我
兒福聯盟參考ACEs研究,對全國高三學生進行調查[1],發現有超過三成(32.4%)的高三生有童年逆境經驗,其中14.3%有過一個創傷經驗、7.2%有兩個、5.0%有三個、5.9%有四個以上的創傷經驗。此次針對17歲未成年人的調查發現,只要有一個創傷經驗其實就會對他們身心產生影響,更需要即時的被理解和協助。
創傷經驗不僅會影響孩子的情緒,對生理發展的影響亦不容小覷,四分以上的高三學生中,無論是過動、發展遲緩的比例都明顯大於未滿四分的學生。即使我們體認到童年逆境將影響個人的身心健康,且有可能對家庭、社區及社會產生負面的影響,但是不代表ACEs分數高的人,就會有嚴重的身心議題,社會上仍有許多ACEs分數高的人維持著身心健康。
這個研究提醒了我們兩件事情:一是童年逆境經驗是普遍的,二是童年逆境經驗對於身心影響是深遠的。
備註[1]:施測時間原訂為110年4月22日至5月31日隨機抽樣全國高三學生總計發放3,049份,但110年5月18日疫情升溫後高三生開始停課,僅回收1,505份,回收率49.4%,當中雙北疫情緊張提早停課,因此台北市回收率更低僅26.2%、新北市33.7%。
(每項1分,總分10分)
本量表分數僅表示你曾經有相關經歷,不代表個人一定會得到疾病或有相關議題。
當時的研究是以家庭中10種狀況為主,隨著我們對於「創傷」的認識越多,也就能理解到童年逆境不只發生在家中,還有很多的情況形成創傷,如:校園或職場的霸凌、文化及環境的影響、經濟……等等都有可能直接、間接影響到每個人在學習成長、適應社會的狀態。
對於童年逆境經驗,有很多的研究指出個人復原力可以緩衝童年逆境帶來的影響,如同《深井效應》的作者Nadine Burke Harris提出六個復原的指標:睡眠、運動、營養、正念(此時此刻)、心理健康、健康的人際關係,當我們開始留意於生活,改變和復原就有機會在過程中發生。
參考文獻
Nadine Burke Harris.(2018)。《深井效應》。臺北:究竟出版。
Vincent Felitti, Robert Anda, Dale Nordenberg, David Williamson, Alison Spitz, Valerie Edwards, Mary Koss, James S Marks. (1998). Relationship of Childhood Abuse and Household Dysfunction to Many of the Leading Causes of Death in Adults.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14), P245-258.
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ACEs). https://www.cdc.gov/violenceprevention/aces/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