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集觀點:接續蔡沛珊檢察官的對談,分享偵辦案件過程中的美麗與哀愁。除了深入了解檢察官不同層次的工作向度,也可以從蔡檢的分享中看到司法體系走向創傷知情的可能。
改編自宮部美幸同名推理小說的臺劇《模仿犯》入圍金鐘17項大獎,並在第58屆金鐘獎榮獲4項大獎!以90年代的台灣為背景,並融合許多在地化的元素。我們在劇中可以看到執法者、加害者、被害者各自面對生命中關係的失落所做的不同選擇,以及面對創傷觸發時所呈現的不同反應。本集延伸上集的討論,再次邀請蔡沛珊檢察官分享偵辦案件過程中的美麗與哀愁。除了深入了解檢察官不同層次的工作向度,也可以從蔡檢的分享中看到司法體系走向創傷知情的可能。
本集大綱:
00’00” 檢察官如何應對情緒高漲或是狀態麻痺的當事人及其家屬?
02’16” 創傷性喪親:無法接受兒子自殺離世的母親
08’08” 極端事件發生後的過度理性也是一種創傷反應
09’34” 一份完美筆錄?司法人員如何問訊?
17’18” 集團性犯罪 vs 執法者的跨網絡合作
24’03” 請不要苛責在事情發生當下,因慌亂而無法蒐證的自己
39’06” METOO運動的一體兩面
41’50”性別平等法三法在METOO後修了什麼?
■ 對談人:桃園地檢署蔡沛珊主任檢察官、兒福聯盟兒童創傷療癒中心營運長 高小帆
■ 節目製播: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
■ 錄音剪輯音效:吳念潔
■ 企劃:唐緯庭、蔣孟儒
#創傷復原諮詢專線:0800-250-585
#創傷知情照護服務:https://reurl.cc/mLZq7V
#創傷知情照護:https://reurl.cc/L71xpK
#兒童創傷療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