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這本書我可以......
✅ 知道一些兒少照顧者的生活
✅ 知道一些精神疾患的長期照護
✅ 知道一些童年逆境的深遠影響
✅ 在壓力中,看見一絲曙光
《為了這個家,我殺了我自己》
這本書從兒少照顧者——小唯的視角出發,描繪一個孩子,身處於一個母親罹患思覺失調的家庭,在父權體制下,如何女代母職地照顧家中成員的起居與情緒。
同時,小唯也必須進入學校體系,在人際互動中摸索、學習:怎麼樣的回應才不會「讓人覺得奇怪」、怎麼做才能「保護這個家」。
這些生存策略延續到她長大成家後,陪伴她一起面對人生、養育下一代,並在歷經各種過去經驗反覆出現的轉折,逐漸重新理解家庭、社會與她自己。
書中以漫畫形式呈現與精神科、心理學、創傷相關的主題,不只是理論的詮釋,而是具體生活的片段——精神疾病患者的聽幻覺、視幻覺與無意識行動如何自然地出現在日常中,童年創傷如何影響身心,創傷倖存者又是如何在日常裡,一點一點地復原與療癒。
這本書沒有責備,也沒有教條,只有讓人自然代入、深刻共鳴的理解。
也許你身邊也有那些曾經經歷童年逆境的人,或是你自己就是。那些在日常中反覆閃現的記憶、閃避的情緒、對愛感到模糊且陌生的感受,可能讓我們在關係裡感到力不從心。
而這本書讓我們看見——那些「卡住」的時刻,不是你有問題,而是你當初努力撐住自己的痕跡。
當我們開始理解這些痕跡,和自己和解,就能慢慢學習,用溫柔和耐心善待自己,也善待他人。
如果你有餘力,邀請你一起思考:
在「有人照顧、有飯吃、有地方安頓」之外,
我們是否也能給身邊的人,多一點點理解與同理?
理解逃跑的行為,有時是一種本能的自我保護;
理解迴避生活、對愛麻木的背後,也許是一段曾經太痛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