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保護個案資訊,陳述以社工師的反思心得為主)
工作者所服務的個案(化名),過往多次轉換不同照顧環境,目前因小伊爸爸入監服刑而安置。在安置機構生活裡,常因情緒暴怒發生自傷及攻擊他人的情形。事後小伊會為自己犯錯行為道歉,但也對於自己不被信任感到生氣及挫折,認為自己是不被在乎的。
在服務介入的過程中,工作者試圖以創傷角度來理解個案,不以病理觀或問題解決模式來看待小伊的現況,看見這中間不只是打人,而是一個受創傷的生命經歷。理解孩子面對衝突或壓力時的反應(例如頭痛),而不當作是小伊逃避責任的方法;轉介心理諮商時,讓小伊在這過程當中先學習照顧自己的不舒服及情緒,再來討論如何處理事情。
同時,工作者反思整個系統對於安置童的照顧是否都有創傷知情的眼光?我們都期待手上服務的兒少是聽話的好孩子,生活中安排了許多獎勵制度,但同時也存在許多規條及懲罰機制,在回應兒少的方式也多受服務者個人狀態影響,使孩子容易感受到不被在乎、不信任及挫折。
工作者看到系統無力撐住關係健康,而使小伊對愛與安全的需求無法被滿足,因此為了尋求愛而反覆進入不穩定的關係裡,再重複經驗關係的斷裂,新傷蓋舊傷,因此使工作者重新思考從創傷知情的角度出發,看見小伊對愛的需求,相信孩子真正的想望。因此,將安全感放在第一位,不讓小伊陷於過往挫敗經驗當中,過程中協助小伊去看見身邊的人都是關心他,點出每個人所做出的努力。
對於兒少保護工作,我們不僅關心個案的過往,也會和對方的家長工作,第一時間聽到小伊爸爸說要把小伊接回照顧時,心中充滿懷疑,不知道也不確定是否可以相信,工作者自己也有反思,在小伊爸爸出獄之後,陪伴其及小伊一起走過司法訴訟的流程,從無信任的關係中,調整自己的位置到與小伊及小伊爸爸一起並肩同行。
文:臺中家防/冠鳴
工作者所服務的個案(化名),過往多次轉換不同照顧環境,目前因小伊爸爸入監服刑而安置。在安置機構生活裡,常因情緒暴怒發生自傷及攻擊他人的情形。事後小伊會為自己犯錯行為道歉,但也對於自己不被信任感到生氣及挫折,認為自己是不被在乎的。
在服務介入的過程中,工作者試圖以創傷角度來理解個案,不以病理觀或問題解決模式來看待小伊的現況,看見這中間不只是打人,而是一個受創傷的生命經歷。理解孩子面對衝突或壓力時的反應(例如頭痛),而不當作是小伊逃避責任的方法;轉介心理諮商時,讓小伊在這過程當中先學習照顧自己的不舒服及情緒,再來討論如何處理事情。
同時,工作者反思整個系統對於安置童的照顧是否都有創傷知情的眼光?我們都期待手上服務的兒少是聽話的好孩子,生活中安排了許多獎勵制度,但同時也存在許多規條及懲罰機制,在回應兒少的方式也多受服務者個人狀態影響,使孩子容易感受到不被在乎、不信任及挫折。
工作者看到系統無力撐住關係健康,而使小伊對愛與安全的需求無法被滿足,因此為了尋求愛而反覆進入不穩定的關係裡,再重複經驗關係的斷裂,新傷蓋舊傷,因此使工作者重新思考從創傷知情的角度出發,看見小伊對愛的需求,相信孩子真正的想望。因此,將安全感放在第一位,不讓小伊陷於過往挫敗經驗當中,過程中協助小伊去看見身邊的人都是關心他,點出每個人所做出的努力。
對於兒少保護工作,我們不僅關心個案的過往,也會和對方的家長工作,第一時間聽到小伊爸爸說要把小伊接回照顧時,心中充滿懷疑,不知道也不確定是否可以相信,工作者自己也有反思,在小伊爸爸出獄之後,陪伴其及小伊一起走過司法訴訟的流程,從無信任的關係中,調整自己的位置到與小伊及小伊爸爸一起並肩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