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兒盟/悳惠
小恩(化名),今年10歲,從去年開始出現拒學的狀況,每天上學時會需要家人陪伴至學校,小恩有時在學校陷入情緒暴衝,會出現攻擊行為(踢東西、丟東西),家人十分擔心小恩的情形,因此有帶小恩至醫院就醫、就診,但仍難以知道小恩的拒學原因,在長期缺課的影響,小恩難跟上學校學習進度,因此讓小恩更挫折,更難回到學校中學習……
一般人聽到拒絕上學這四個字時,多半會浮起許多想像,覺得是兒少叛逆、不喜歡上學、想要偷懶等,將拒絕上學這行為視為他的選擇,是因為他不想去上學,所以很多時候家長在處理拒學的焦點就會在兒少本身,往往會更為積極、介入他的拒絕上學行為,希望他可以改變,改善拒學的行為,可能就忽略兒少的內在世界,在拒學行為背後的他,所面對的真實情緒與壓力。
在兒童創傷療癒中心的服務經驗中,我們發現拒絕上學的兒少,並非上述所說的是他們不想去、他們不要去,而有著更多更複雜的因素所影響著他,尤其是若在幼年時曾有/正在發生逆境經驗(此是指不利兒少發展之環境或事件)兒少族群,會因家庭經驗、照顧經驗,而影響發展,對於身體、神經系統有一定的影響變化,使得兒少處於一個高焦慮、緊繃的狀態,一但外界/環境出現許多的刺激與壓力時,往往會讓兒少易脫離身心容納之窗,而進入戰逃或凍結狀態中,並可能伴隨著身體症狀(如頭痛、頭昏、肚子痛等反應),因此當有逆境經驗的兒少族群出現拒學行為時,很多時候並非是出於自由意識而選擇不去上學,很有可能是因著過往經驗、內在心理壓力、身體狀況等因素難以出門,甚至沒辦法就學。
當我們可更多注意與意識到,不是兒少不願意,而是他有許多的困難無法進入學校時,此時就需要從更多元的面向去協助他,首先需要協助家長了解兒少目前的身心狀態,重新以不同的角度認識孩子,畢竟對於照顧者/家長來說,孩子的拒學第一個最為衝擊的是照顧者/家長,照顧者/家長可能會有很多的不解、困惑,尤其隨著兒少拒學時間拉長,照顧者/家長的疲憊與無力、挫折也會隨之增加,也會衝擊、影響家長與孩子的關係,當孩子在外在環境、世界難以找到安穩、安全的關係、感受時,家人將會是孩子很重要的支持,因此照顧者/家長如何可與孩子一起,重新找到安心、穩定的感覺是非常重要的。
再者則是如何創造並建立更多的安全感,讓兒少可有足夠的穩定感重新去與外在世界接觸,不論從研究或實務經驗中得知,當一個人在安全的關係與環境時,才可進一步放鬆,當他可以放鬆,他的身體及神經系統也可在身心容納之窗運作,因此當有狀況發生時,較可視為一個挑戰去面對,才不會視為危險警示而啟動求生本能而啟動戰逃或凍結狀態,因此對於拒學的兒少來說,除了家長外,還可能包含學校、助人工作者、醫療系統的加入,陪著兒少認識自己的感覺,並在可允許的範圍中開始嘗試,是一件不容易但又非常重要的過程,對於孩子來說他們會透過一點一滴的累積,來協助兒少重新與世界互動的關鍵,並且嘗試過程中,很多時候他的行為反覆,狀態也有可能一下子好,一下子壞,而這些反應其實都是正常的,因此別立即覺得無效或沒有用,需要給予時間來觀察、評估,來找到更適合孩子自身狀態的策略與方法。
有時阻礙我們對於孩子的了解,是因為我們只看到孩子的行為結果,而未看到孩子的內在世界,我們所需要的是更多的空間去探索、了解孩子,從孩子的感受、情緒中,理解他們經驗到什麼事情,他眼中的世界是怎樣的呈現。
小恩(化名),今年10歲,從去年開始出現拒學的狀況,每天上學時會需要家人陪伴至學校,小恩有時在學校陷入情緒暴衝,會出現攻擊行為(踢東西、丟東西),家人十分擔心小恩的情形,因此有帶小恩至醫院就醫、就診,但仍難以知道小恩的拒學原因,在長期缺課的影響,小恩難跟上學校學習進度,因此讓小恩更挫折,更難回到學校中學習……
一般人聽到拒絕上學這四個字時,多半會浮起許多想像,覺得是兒少叛逆、不喜歡上學、想要偷懶等,將拒絕上學這行為視為他的選擇,是因為他不想去上學,所以很多時候家長在處理拒學的焦點就會在兒少本身,往往會更為積極、介入他的拒絕上學行為,希望他可以改變,改善拒學的行為,可能就忽略兒少的內在世界,在拒學行為背後的他,所面對的真實情緒與壓力。
在兒童創傷療癒中心的服務經驗中,我們發現拒絕上學的兒少,並非上述所說的是他們不想去、他們不要去,而有著更多更複雜的因素所影響著他,尤其是若在幼年時曾有/正在發生逆境經驗(此是指不利兒少發展之環境或事件)兒少族群,會因家庭經驗、照顧經驗,而影響發展,對於身體、神經系統有一定的影響變化,使得兒少處於一個高焦慮、緊繃的狀態,一但外界/環境出現許多的刺激與壓力時,往往會讓兒少易脫離身心容納之窗,而進入戰逃或凍結狀態中,並可能伴隨著身體症狀(如頭痛、頭昏、肚子痛等反應),因此當有逆境經驗的兒少族群出現拒學行為時,很多時候並非是出於自由意識而選擇不去上學,很有可能是因著過往經驗、內在心理壓力、身體狀況等因素難以出門,甚至沒辦法就學。
當我們可更多注意與意識到,不是兒少不願意,而是他有許多的困難無法進入學校時,此時就需要從更多元的面向去協助他,首先需要協助家長了解兒少目前的身心狀態,重新以不同的角度認識孩子,畢竟對於照顧者/家長來說,孩子的拒學第一個最為衝擊的是照顧者/家長,照顧者/家長可能會有很多的不解、困惑,尤其隨著兒少拒學時間拉長,照顧者/家長的疲憊與無力、挫折也會隨之增加,也會衝擊、影響家長與孩子的關係,當孩子在外在環境、世界難以找到安穩、安全的關係、感受時,家人將會是孩子很重要的支持,因此照顧者/家長如何可與孩子一起,重新找到安心、穩定的感覺是非常重要的。
再者則是如何創造並建立更多的安全感,讓兒少可有足夠的穩定感重新去與外在世界接觸,不論從研究或實務經驗中得知,當一個人在安全的關係與環境時,才可進一步放鬆,當他可以放鬆,他的身體及神經系統也可在身心容納之窗運作,因此當有狀況發生時,較可視為一個挑戰去面對,才不會視為危險警示而啟動求生本能而啟動戰逃或凍結狀態,因此對於拒學的兒少來說,除了家長外,還可能包含學校、助人工作者、醫療系統的加入,陪著兒少認識自己的感覺,並在可允許的範圍中開始嘗試,是一件不容易但又非常重要的過程,對於孩子來說他們會透過一點一滴的累積,來協助兒少重新與世界互動的關鍵,並且嘗試過程中,很多時候他的行為反覆,狀態也有可能一下子好,一下子壞,而這些反應其實都是正常的,因此別立即覺得無效或沒有用,需要給予時間來觀察、評估,來找到更適合孩子自身狀態的策略與方法。
有時阻礙我們對於孩子的了解,是因為我們只看到孩子的行為結果,而未看到孩子的內在世界,我們所需要的是更多的空間去探索、了解孩子,從孩子的感受、情緒中,理解他們經驗到什麼事情,他眼中的世界是怎樣的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