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丹琪社工
起點:大腦與NMT的發現
不知不覺即將要完成NMT(神經序列治療癒模型,Neurosequential Model of Therapeutics)第一階段的培訓了!
第一次看到「神經序列療癒模型」完全不明所以,也無法將這個名詞跟「創傷療癒」連結。
後來才慢慢了解到,所謂的「神經」其實就是「大腦」,而「序列」就是「順序」,
原來這是一套根據「大腦發展順序」所制定的療癒模型呀。
孕期與早期撫育的體驗
這一年想來很特別,參加完第一次線上讀書會以後,便發現懷上二寶了!
12個月的學習,剛好伴我走過懷胎九個月與前三個月的新生兒階段,正好也是 NMT 一再強調的、大腦發展關鍵時期。
學習 NMT 以後,我才了解「胎教」確實有其科學道理,但重點不在於聽哪些音樂、看哪些書籍,或遵守禁忌,
而是保持心情愉快、身心安全,並獲得伴侶與親友的支持。
因為除了基因遺傳之外,媽媽的心跳、壓力荷爾蒙、攝取的營養都會影響寶寶的大腦發展,進而決定寶寶如何覺察子宮以外的世界。
寶寶出生後,便是沒日沒夜的頻繁照顧。孩子不會記得細節,但照顧者的撫觸、聲音和氣味,
都會在他們的大腦留下痕跡,成為人際互動的參照模板。
在嬰幼兒小小的世界中,照顧者的心跳、氣味、語調,以及分辨哭聲、回應需求的能力,
就是他們的全世界,也正是大腦發展神經元與迴路的重要刺激。
寶寶不是什麼都不懂,他們其實都感受得到,只是用「身體」在記憶,還說不出口而已。
收出養的再理解
然而,懷胎的不適與新生兒的需求,如果沒有充足的後援,往往是「辛苦」多於「欣喜」。
身為收養社工的我,頓時更加體會當出養人缺乏家人支持、經濟困頓,
甚至面對身心與環境的多重挑戰之下,照顧的負擔有多麼沉重,讓他們不得已才以「出養」來表達對孩子的愛。
而對於這些孩子而言,安穩、一致性的照顧,往往並不是他們能擁有的經驗。
翻開個案紀錄,出養童在母胎期間,常常隨著生父母經歷波折,自然影響大腦發展。
出生後,他們繼續經歷一次次轉換:離開原生家庭,進入寄養家庭或安置機構,最後才到收養家庭。
大人眼中或許認為這不是「創傷」,甚至稱之為「福氣」;
但在孩子眼裡,每一次轉換都是與前一位照顧者關係的中斷,帶來不確定與失控感,影響他們的壓力反應與大腦發展。
若再加上不當對待或疏忽,負面影響就更加顯著了。
透過 NMT 的架構,我重新理解,為什麼孩子進入收養家庭前後,甚至完成收養多年以後,依然會有許多讓人難以理解的情緒與行為。
不是孩子不乖,也不是收養人不夠關愛,而是過往逆境限制了孩子的大腦發展,進而影響自我調節、人際關係與認知功能。
個案故事:小愷的生命歷程
正值青春期的小愷,已在收養家庭多年。當年爸媽滿心歡喜迎接他的到來,悉心照顧,
但隨著時間過去,這幾年教養的瓶頸讓他們感到無力。醫療、諮商、社福單位都試過,仍找不到解方。
於是我們嘗試以 NMT 的視角重新認識孩子。
透過個案紀錄與社工訪談,我們搭乘時光機回顧小愷的生命歷程。在學齡前被收養的他,收養家庭已經是第五個「家」了!
當其他孩子能安心信任照顧者時,他卻必須不斷適應新環境,甚至擔心再度被轉換。
長期的觀察與警戒,讓他的大腦隨時處於「生存模式」,無法安心發展。
這也改變了他的壓力反應模式,導致小愷即使在安穩的收養家庭多年,
長大的他在面對挫折時,容易反應過度,或出現「當機」等不適當的因應方式。
NMT 讓我們依循大腦發展順序,回到孩子最基本的需求:先讓他睡得飽、休息好,再透過「節奏」與「律動」減緩他的壓力反應。
此外,我們也建議家長可以根據小愷的興趣,安排親子共處的時光,
例如散步、烘焙、手指按摩等,或是單純一起看電視、看孩子打電動也很好。
我們期待透過小小的日常互動,減少親子相處的壓力,調節彼此緊繃的大腦。愉快的片刻,就能為大腦帶來療癒。
NMT 看似複雜,但在應用上卻講求生活化與合作,並重視每個孩子的獨特性。根據孩子的喜好、個性、需求,
以創意的方式建立新的習慣,創造一次次微小而正向的人際互動,逐步編織出支撐孩子與家庭的綿密網絡。
展望:媽媽與社工的雙重視角
現在的我,是媽媽,也是收養社工。帶著 NMT 的眼光,更能理解孩子的童年經驗對大腦發展的深遠影響。
我也期許自己,能透過孩子們的故事,深入淺出地串連知識與實務,讓更多家庭看見希望。
反思心得
2025.10.08
大腦的療癒地圖:從NMT到收養現場的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