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者: 兒福聯盟附設心理諮商所 李珈菱諮商心理師
創傷知情的觀點告訴我們,人們在經歷創傷後,往往會失去對周圍環境的信任與安全感。心理學家 Mary Ainsworth 的安全堡壘(secure base)概念,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關鍵的視角:穩定和安全的依附關係,能夠成為創傷者重建內在安全感的基石,讓他們在壓力下找到重新探索世界的勇氣。
那怎麼樣會算是穩定而且安全的依附關係呢?我用一個7到12個月的寶寶與照顧者的互動來說明這件事情。7到12個月的寶寶相對於六個月前人人抱、人人好的成長階段,開始會只黏特定照顧者,在他難過或者不舒服的時候,他會尋找熟悉的味道、身影和聲音;雖然他同時也有開始探索這個世界的好奇心了,會想要開始東爬西爬。寶寶一開始可能會先在照顧者身邊繞阿繞,接著再慢慢拓展更多的範圍去探索周遭環境。但是當他在離開照顧者身邊一陣子後,他會回頭確認看看照顧者還在不在,如果照顧者還在,並且回應寶寶的動作,告訴寶寶「你在找我嗎?我還在這裡呀!」當寶寶接收到照顧者的聲音或者確認照顧者仍在他的身邊,寶寶就能繼續玩玩具或者再往前爬行。這一來一往的確認與互動,就是在與寶寶建立安全堡壘的連結。安全堡壘的建立與連結,在寶寶成長的過程裡有非常多的機會能跟照顧者一起經驗到。像是寶寶肚子餓,照顧者會去猜測是肚子餓了嗎?還是需要換尿布了?還是需要抱一抱?當每次寶寶有生理或心理需要的時候,能夠得到照顧者的回應,儘管照顧者猜錯了也不要緊,重要的是去理解寶寶發生什麼事的心情和潛藏在內的關心。照顧者願意去猜一猜寶寶當前的狀態和試著去猜猜寶寶心情,並且嘗試說出來讓寶寶知道,是能讓寶寶開始建立內在的安全感,讓寶寶經驗到一種我能夠去好奇探索這個世界,但我也知道當我如果感到難過、生氣或受傷時,我能知道有誰能讓我感到安心、自在去陪我經歷這一些不好受的感覺。那當寶寶長大後,他過往所經歷到能被照顧者理解和獲得正面情感回應的關係,這些經驗都會變成讓他在與別人的相處中,他能夠比較情緒穩定、善於對他人有同理心、有好奇心去探索這個世界的興趣,以及能夠與他人建立正向、支持性的人際關係。
當我們能夠用一個比較滋養性的角度去學著好好安撫自己,安全堡壘他也可以從關係延伸到其他生活裡能讓我們感到安心的環境或事物。光是給自己一段時間,聽著自己喜歡的歌曲、沉浸在自己喜歡的空間、聞著讓自己感到放鬆安心的味道,又或者抱抱自己、告訴自己,光能好好長大本身就是一件很棒的事情了。每一次對自己的疼惜跟照顧,也都是在建立屬於自己的安全堡壘的練習,也許我們就能離理解什麼是愛或什麼是被愛又更進一步。
創傷知情的觀點告訴我們,人們在經歷創傷後,往往會失去對周圍環境的信任與安全感。心理學家 Mary Ainsworth 的安全堡壘(secure base)概念,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關鍵的視角:穩定和安全的依附關係,能夠成為創傷者重建內在安全感的基石,讓他們在壓力下找到重新探索世界的勇氣。
什麼是安全堡壘?依附關係中的避風港
什麼是安全堡壘(secure base)呢? 安全堡壘(secure base)是心理學家 Mary Ainsworth在1963年提出的概念。她指出在安全和穩定的依附關係裡,主要照顧者能夠敏感孩子的需要並且回應孩子的需求,在孩子焦躁不安時可以作為安全的避風港。當孩子知道他需要幫助時,可以隨時回到讓他感到安心的照顧者身邊,因此他能更放心去探索世界。那怎麼樣會算是穩定而且安全的依附關係呢?我用一個7到12個月的寶寶與照顧者的互動來說明這件事情。7到12個月的寶寶相對於六個月前人人抱、人人好的成長階段,開始會只黏特定照顧者,在他難過或者不舒服的時候,他會尋找熟悉的味道、身影和聲音;雖然他同時也有開始探索這個世界的好奇心了,會想要開始東爬西爬。寶寶一開始可能會先在照顧者身邊繞阿繞,接著再慢慢拓展更多的範圍去探索周遭環境。但是當他在離開照顧者身邊一陣子後,他會回頭確認看看照顧者還在不在,如果照顧者還在,並且回應寶寶的動作,告訴寶寶「你在找我嗎?我還在這裡呀!」當寶寶接收到照顧者的聲音或者確認照顧者仍在他的身邊,寶寶就能繼續玩玩具或者再往前爬行。這一來一往的確認與互動,就是在與寶寶建立安全堡壘的連結。安全堡壘的建立與連結,在寶寶成長的過程裡有非常多的機會能跟照顧者一起經驗到。像是寶寶肚子餓,照顧者會去猜測是肚子餓了嗎?還是需要換尿布了?還是需要抱一抱?當每次寶寶有生理或心理需要的時候,能夠得到照顧者的回應,儘管照顧者猜錯了也不要緊,重要的是去理解寶寶發生什麼事的心情和潛藏在內的關心。照顧者願意去猜一猜寶寶當前的狀態和試著去猜猜寶寶心情,並且嘗試說出來讓寶寶知道,是能讓寶寶開始建立內在的安全感,讓寶寶經驗到一種我能夠去好奇探索這個世界,但我也知道當我如果感到難過、生氣或受傷時,我能知道有誰能讓我感到安心、自在去陪我經歷這一些不好受的感覺。那當寶寶長大後,他過往所經歷到能被照顧者理解和獲得正面情感回應的關係,這些經驗都會變成讓他在與別人的相處中,他能夠比較情緒穩定、善於對他人有同理心、有好奇心去探索這個世界的興趣,以及能夠與他人建立正向、支持性的人際關係。
從遊戲中看見孩子的安全堡壘
在我過往與兒童保護性個案進行諮商時,我所看見的孩子們,或多或少都有建立安全穩定的依附困難。很可惜的是,回顧他們幼時成長的經歷,大都很少經驗到安全堡壘般的對象或者和照顧者建立安全堡壘的關係。岡田尊司認為安全堡壘是人一旦感受到壓力或危險時,他需要有個可以避難的對象或者地方。可以讓他盡量依賴,也可以讓他在依賴完後重新又有再去面對挑戰的勇氣。在與保護性個案進行遊戲治療時,我更能從孩子的遊戲裡看到在沒辦法用文字表達內在的害怕或傷痛的感受時,孩子會用很直覺的肢體語言和遊戲室裡的媒材去打造一個屬於自己的安全堡壘,去調適自己在面對創傷壓力事件或者內在情緒波動不安的感受。而我身為心理師,在當下,我能做的也是先運用安全堡壘的概念,嘗試去理解孩子的行為背後想要傳遞給我的情緒訊息、接納他的不安和害怕、陪著他告訴他,我在這邊不會傷害他,我想要很單純的陪著他等情緒緩和,必要時陪著他調節呼吸、陪他去想他需要的幫忙是什麼。然而,我必須要說這不是在美化心理師好像有源源不絕的能量去回應每個孩子的情感需要。在陪伴的過程中,也是會有猜錯、被拒絕的時候,但是這些時候反而更能讓我多了機會去了解和觀察孩子他如何理解我想釋出的關心,而他又怎麼去消化這些對他來說很陌生的感受。更重要的是,這也並不是要往照顧者身上去加諸指責或增添不諒解的批評或壓力,質疑為什麼照顧者做不到。從創傷知情的角度重新框架照顧者的困難
運用創傷知情的視角去重新框視照顧者的失能,是希望能用理解性的眼光去看待照顧者在照顧上的困頓。或許在照顧者的成長經驗裡也很少去經驗到安全堡壘般的關係,只能在自己有限的心力跟專注力下去照顧孩子,這對照顧者來說,需要的是他人能理解他們在照顧和教養方面的不容易和努力、提供他們更多的社會資源來減輕他們的照顧壓力或者陪伴他們照顧內在曾被忽略或受傷的內在小孩,協助他們能建立自己的內在安全堡壘,多給自己一些溫柔與呵護。從孩子到成人:重建安全堡壘後的內在成長
因此,安全堡壘的概念其實不是只有能應用在孩子和照顧者間的關係,而是他是大人和小孩都能適用的。畢竟,受傷的大人也是從受傷的孩子跌跌撞撞間長大的。那安全堡壘的建立和維持,是給我們一個重新照顧內在小孩的機會,當我們知道安全堡壘是從一個好奇和富有情感理解跟回應的互動關係中建立起來的,好奇過往怎麼影響我們?我們希望能被如何善待?我們想要如何善待他人?我們能不能接受自己曾經受過傷,而這些受傷的感覺也可以被好好珍視和疼惜。當我們能夠用一個比較滋養性的角度去學著好好安撫自己,安全堡壘他也可以從關係延伸到其他生活裡能讓我們感到安心的環境或事物。光是給自己一段時間,聽著自己喜歡的歌曲、沉浸在自己喜歡的空間、聞著讓自己感到放鬆安心的味道,又或者抱抱自己、告訴自己,光能好好長大本身就是一件很棒的事情了。每一次對自己的疼惜跟照顧,也都是在建立屬於自己的安全堡壘的練習,也許我們就能離理解什麼是愛或什麼是被愛又更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