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雲傑醫師)
今天遇到的是特殊的孩子,已經在門診陪伴他一段時間,也知道要有友善的生活環境與支持系統,改變是需要時間。對一般孩子的期待,放在他身上就是有壓力的情境,例如:喜歡餐飲的他,最有壓力的課程卻是實作課程,雖然老師和家長討論後建議在家裡先練習,他在家裏能夠完成也煮得很好,但餐飲課程中的實作,就讓他想逃!這樣的擔心害怕,讓他常常走不進去校門。
曠課常常是結果,背後原因是需要了解的!理由可以有很多:家長和老師看得見的往往是生理上的不舒服:感冒發燒、腹瀉、氣喘這些有明顯症狀的疾病。但緊張壓力造成的頭痛、胸痛及腹痛,常常在壓力消失後,警報就解除,讓周遭的大人們覺得孩子們裝病。曠課原因中,潛藏著不易發現的拒學或自傷的原因,是需要花很多時間去發掘的!如何先穩住孩子,讓他們的需求和壓力被看見,都是展開對話的第一步!即使找到理由,也要看看有沒有機會解決!
什麼是「好」學生?什麼是「壞」學生?都不應是單一標準!在適才適性的教育場域中,需要讓孩子先找到身心安頓的位置,讓孩子能正常發揮最佳的狀態。所以筆者在門診中常常會問孩子們:「喜不喜歡上學?」,當下看到不同的眼神和姿態,心中就有答案。適合孩子的教育歷程是什麼?有連結到了嗎?然而,在快轉的社會脈動,在多層次的社交行為下,往往造成家長和學校有心無力,每個人都在呼喊著救命!
尤其助人者的無力感,往往來自於要轉動的因素、需聯結的系統太多、被要求的成效太快,疲於奔命到處打怪!
身心安頓~好難哦!大人小孩都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