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學生輔導諮商中心陳盈靜學校社工師督導
蕾蕾是一位國中女孩,國小時因為相依為命的爸爸入獄服刑,又沒有其他親屬的支持系統,因此安置在寄養家庭生活到國中才回到爸爸身邊。回到爸爸身邊生活其實不簡單,從寄養媽媽無微不至地生活照料,到需要跟一位「大男人」一起生活,雖然回到爸爸身邊有種歸屬感,但生活的打理及三餐的照料,蕾蕾都要自己一個人面對,對一位國中女孩來說真是不簡單。回到原生家庭之際剛好是上國中的時間點,出席狀況開始失控,生活的打理也失序,蕾蕾逐漸生活在滿房間都是垃圾、堆積物的房間生活。印象中跟蕾蕾會談,她總是聳聳肩膀說「不知道」「都可以」「沒感覺」……她的笑容總是「很禮貌」,但我知道她是一位「凍結」的孩子。
與其說蕾蕾就學學習沒有動力,到不如說她是一位凍結僵住的孩子。小時候家庭生活經濟充裕,一直到家道中落唯一的親人爸爸入獄,在寄養家庭「寄人籬下」,雖有熱熱的飯菜、整齊乾淨的衣服、舒適的房間,每天寄養媽媽接送上下學,但「金窩銀窩還不如自己的狗窩」,好不容易回到原生家庭,蕾蕾又要調適內心最深的失落,原來回到爸爸身邊是這樣!?出獄的爸爸有變「好」嗎?!我可以依靠爸爸嗎?!我還可以依靠誰??我知道這些都是蕾蕾心中最深的吶喊,但她無法說出口,這一路以來就像搭雲霄飛車上沖下洗,蕾蕾能做的是把真實的情感情緒-比如脆弱、無助,甚至是熱情、渴望-生命的能量「凍」起來了。
面對童年逆境的孩子,首先我們必須先協助孩子,協助指認出他們內在深層的狀態,透過我們的心眼溫柔地詮釋出來、映照出來,甚至我們要成為孩子良善的代言人與橋梁角色,讓校園老師們也能理解與一起合作。再來是協助孩子在「安全的情境下」慢慢「解凍」。
一次蕾蕾沒來上學,本來原定是我要到學校會談的,我決定轉向家裡看看她。我還記得那天天氣冷冷地,家訪路上我想起蕾蕾曾跟我說過她喜歡喝便利商店熱的罐裝「麥香奶茶」,於是我帶了一杯請她喝。敲了門按了門鈴,蕾蕾打開家門睡眼惺忪探出頭來,我問她吃過飯了嗎?蕾蕾沒回應,我遞出熱熱的麥香奶茶在她手上,我接著說:「蕾蕾,把它捧在手上感覺一下……!」,蕾蕾說:「手熱熱暖暖的……」,隨後我問說:「再感覺一下身體還有哪些地方熱熱暖暖的?」蕾蕾靜下來幾秒鐘,雖然沒有回答,但我看見她的臉上綻放出淺淺但甜美真心的笑容,散發出炯炯有神的眼神…!我知道這一刻蕾蕾是安在的!透過五感跟我有一份真實的連結感。
這份安在與連結我們不知道會持續多久,但我們身邊跟孩子有緣的大人們都可以一棒接著一棒,協助孩子慢慢回溫而產生連結感。請孩子喝麥香奶茶,不只是麥香奶茶,家訪也不是只是家訪,每個小行動的一點一滴都是喚醒孩子內在的那份連結感與展望感,我們需要一棒接一棒,編織起這份回溫的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