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加害者,也是受害者
小凱是一名高中二年級的男學生,自高一起即擔任重要班級幹部,個性主動外向,辦事效率極高,深受導師信任,也因此經常被委以重任。
他與另一個同學-阿傑從國中開始即為同班同學,在校經常同進同出,兩人的父親同在警界服務、亦為同事。
然而,某日導師接獲匿名檢舉,指稱小凱仗恃老師的信任,夥同阿傑與幾位同學私下霸凌其他人,例如:在同學桌面上/書本裡塗滿膠水,或是將廚餘放置在同學抽屜/書包裡,以及常見的關係孤立、冷暴力…等。
這起檢舉令導師極為震驚,她難以相信平時擔任自己重要助手的小凱與阿傑會做出這些事情,但檢舉內容舉證歷歷、具體明確,又令她難以漠視。將事件轉知學務處後,引起了校方重視,遂啟動調查機制。經過進一步調查與訪談,學校發現兩人確實涉及霸凌行為,且在其中扮演主導角色。根據受害與旁觀學生的描述,兩人利用自己的影響力、仗恃著師長的信任,加上受害學生大多原先在班上即與他人疏離、較內向退縮,所以敢怒不敢言。
但更令人震撼的發現在後頭。隨著越來越多事證被揭發,學校也蒐證得差不多後,正式約談兩人。兩人從一開始的極力否認、直至後來意識到證據確鑿難以逃脫,情緒出現極大反轉,對學校表示願意向受害同學道歉並竭盡一切補償,只求學校不要通知家長。但聽到學校回應「此類重大事件,一定得通知家長」後,情緒轉為害怕、恐懼、歇斯底里,遂轉介至輔導處進行晤談介入。
在諮商室裡,小凱近乎哭求的告訴輔導老師:「真的不能讓爸爸知道,要不然我就死定了!」輔導老師跟導師都察覺小凱的訊息與情緒反應不太尋常,在進一步了解後,赫然發現小凱本身也是家庭暴力的直接受害者與目睹者,而施暴者是擔任高階警官的父親。
於是學校除了持續對霸凌事件進行處理外,也同步進行兒少保護通報、約談家長,並對小凱進行諮商輔導處遇,確保他能夠獲得適當的輔導與保護。
「霸凌者」與「受暴者」的雙重角色,都需要被看見
在諮商中,小凱自陳從有記憶以來,多次遭受家庭暴力,也目睹母親受暴。母子倆不是沒想過要撥打「113保護專線」,但媽媽每每只要想到身為警官的丈夫可能會運用權勢與人脈隻手遮天,繼而更憤怒的施暴,就恐懼得全身發抖、不敢向外求援。
而小凱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從父親身上他學習到的是「人遇到壓力時可以運用權力來威壓他人、移轉至比自己更弱小的人身上,並藉此逃避面對自己的負面情緒。於是逐漸內化暴力行為,並將在家庭中經歷的壓力與創傷轉移到校園人際關係中,以霸凌他人來取得心理上的掌控感與安全感。
在校園裡,我們常見許多霸凌者本身也常是某種形式的受害者,尤其是家庭暴力。他們在家庭中遭受暴力後,可能無法有效處理內心的恐懼、憤怒與壓抑情緒,於是轉而在校園內對其他同學施加類似的暴力行為,以維護自身的權威或發洩無法控制的情緒。
相較於「霸凌加害者」身分,這些難以言說的家庭秘密、受暴者身分,卻更需要被第一線的師長看見與理解,才有機會進一步得到協助,透過練習覺察自己在面對壓力與創傷時的「自動化情緒行為反應」,以及其如何影響自己的同儕人際關係,並據以修正,能更有效避免落入舊有的負向模式裡以降低霸凌事件的再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