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盟今年開展了與美國暴力、虐待和創傷研究機構(IVAT, Institute on Violence, Abuse & Trauma)的合作,邀請創辦人Robert Geffner博士與執行長Sandi Capuano Morrison來台辦理為期兩天的「兒保司法雙棲兒少的創傷復原工作坊」,與會夥伴包含雙北市的社政單位及少年服務的NGO組織。參與工作坊的夥伴都是長期投入少年服務的實務工作者,學員們在講師Dr. Geffner 以及Sandi的指導下,從兒童虐待、家庭暴力與性暴力交織出的創傷經驗以及倖存者需求談起,討論如何進一步與司法少年及其家庭工作,建立司法少年的復原力。
研究顯示:當孩子在感覺不安全的環境中長大時,他們的腦細胞會相互形成不同的連結,以便加強辨識和應對威脅。因此對兒童虐待、家庭暴力和性暴力受害者的回應必須以他們的安全、自主和自決的權利為基礎。在此脈絡下,IVAT執行長Sandi 希望透過此次工作坊,讓學員在實踐工作上能為家庭暴力和性暴力的倖存者提供有效、以受害者為中心,且提供具創傷知情的工作方式。
建立司法少年的復原力是一個重要而複雜的過程,講師Dr. Geffner從「什麼是韌性?」開始探問,過程中提到增強韌性因子/保護因子的四個關鍵:
- 需要對創傷、負面行為/攻擊行為進行早期介入
- 同儕的正面力量
- 培養掌控感:幫助當事人透過長處和天分來定義自己的認同
- 情感連結
從個人韌性擴大到環境的保護因子以及家庭韌性,Dr. Geffner提到建立家庭韌性方法的基礎,以避免危機事件和持續的壓力影響整個家庭,不僅帶來個人運作不良的風險,也可能造成關係衝突和家庭破裂:
- 減少風險因素(預測威脅並做好準備、減少暴露或超過負荷的壓力、改變災難性的信念)
- 減少負面連鎖反應,以緩衝壓力影響
- 增強家庭的保護性因子並減少脆弱性
- 透過成功解決問題來增強家庭和個人的自尊和效能
接續著「建立司法少年的復原力」,Dr. Geffner進到學員們最感興趣的主題:「評估、處遇,與司法少年及其家庭工作」,評估不只是治療計畫的基礎,也能接露風險暴露的時間軸,個案的保護及風險因子,並確認影響程度,以判斷:(1)是否需要立即介入(2)需要短期還是長期服務(3)澄清法院訴訟是否適當以及何種訴訟是適當的(4)確認父母是否有施虐傾向及是否應減少探視。
此外,Dr. Geffner希望評估應最大程度的避免偏見,因此提出一般準則,如:(1)創造安全的環境(2)從多個角度收集資訊(3)使用各種評估方法和技術(4)與家人和其他人合作,了解評估結果並制定處遇/服務計畫(5)隨著時間過去需要給個案重新評估確認個案是否好轉以及是否調整處遇計畫。Dr. Geffner不吝於分享諸多分別針對兒童及青少年的評估工具及量表,讓在場的實務工作者不僅有更多對國外經驗的認識,也進一步對照自己在台灣本土的實務工作,並對Dr. Geffner進行提問以更好的學習國外的實踐經驗。
在兩天工作坊中,講師及學員們不只深入探討了建立司法少年復原力的關鍵要素,也強調了對創傷介入的重要性以及評估與處遇工作的綜合要素。這次合作讓我們更深入了解如何以受害者為中心,為家庭暴力和性暴力的倖存者提供更有效的支持。透過跨網絡的交流與分享,也為致力於保護與幫助兒少及其家庭的一線工作者帶來更多的啟發,期待著這些寶貴的學習能夠在實踐中得到更廣泛的應用,並在未來對社會帶來更多正向的影響。
- 現場備有療癒小物桌,桌上有助眠減壓的重力毯、紓壓球、精油及各種讓人能從感官層面放鬆的小物,包括兒盟最新推出的調節牌卡——鬧卡,讓現場學員能夠在課間有機會親身接觸自我調節的方式,以回到創傷知情照護的本質。